王兰若《峭壁一千尺》,纸本设色,1984年,103.5x34.5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王兰若《钟馗图》,纸本设色,1993年,137x69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王兰若是一个画坛的多面手。他不仅擅长花卉,尤以兰花著称,而且还兼擅山水、人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画家。
在花鸟画方面,王兰若的绘画受到海派绘画的影响较深。与广府地区不同的是,潮汕地区的很多书画家在画风上都受到来自福建、上海地区画风的熏染。尤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来,这种影响的痕迹就更为明显。王兰若早年的花鸟画老师孙裴谷的画风就是对“海上画派”赵之谦(1829—1884)、任伯年(1840—1896)、吴昌硕(1844—1927)等人的一脉相承。王兰若游于孙氏门下,后又赴上海美专学习,在沪杭地区游学多年,对“海上画派”的画风耳濡目染。因而在其早年的花鸟画中,海派名家如钱慧安(1833—1911)、任伯年、吴昌硕、王一亭(1867—1938)等人的影子就极为明显,甚至连画中题识也与吴昌硕、王一亭等人极为相似。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种海派的影子逐渐淡化,其清逸、秀雅的个性风格开始凸现。八十年代以后,王兰若的花鸟画风渐趋成熟,他所极为擅长的兰花、墨竹、神仙鱼、松鹤等题材成为他的绘画符号,其运用水墨的技巧与独具匠心的写意风格成为广东传统绘画的一种典范。尤其是九十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后,运笔极为老辣、苍劲,人画俱老,渐臻化境。百岁以后,王兰若更是笔耕不辍,所绘兰石、花草,均苍润遒劲,别有一番风味。
花鸟画是王兰若最为擅长的画科。从三四十年代的发轫到八十年代以后的成熟期,他以其独有的画笔,诠释了一个坚守文人绘画理念、传承传统水墨技巧的传统派画家的艺术历程。虽然他也曾接受过西洋画的熏陶,也曾尝试过在技法和意境上融合西方技法,但最终奠定其艺术地位的,仍然是其一以贯之的传统水墨花鸟画。
在山水画方面,王兰若和很多传统画家一样,早年都经历过无数次专业的临摹古人画迹的学习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他曾临摹过宋代王诜(1048—1104年后)、元人、明代谢时臣(1487—1567年后)、清初梅清(1624—1697)、石涛(1642—1707)等人的山水画,对他们的笔墨技巧与构图、意境了然于心,因而在其早期山水画中,古人的印痕也就特别明显,如作于1945年的《新云荡翠》(汕头市博物馆藏)中,就有很浓厚的石涛山水画影子。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山水画,受政治与时代的影响,在传统笔墨之外,赋予山水题材以新的意境。之前那种纯水墨的山水画,平添了浅绿、曙红、朱砂、浅绛等多种色彩,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气象。题材方面,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旧貌换新颜在其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从而使其画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无论是矿山、梯田、水库,还是林区、码头、放牧等等,无不是新时代的标志。当然,传统的山水画题材如溪山行旅、山居、烟雨、拟古人笔意、黄山……等等,在这一时期也不鲜见,足见其恪守传统的艺术理念并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九十年代以后直到21世纪初,王兰若在水墨山水的创新方面进入另一个境界。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皴法并不明显,单色的水墨晕染与苍茫之景致浑然一体,混沌中可见浑厚,秀润中不乏苍劲。特别是百岁以后的作品,更是大块的积墨渲染斑驳的云彩与绵延的山峰,厚重、沉静、练达、浑穆等特点相融,成为与早中期迥然不同的山水画风。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